【盖氏文化古迹】评高句丽盖氏

    中华盖氏网 2017/4/28 20:36:52 盖永德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作者:殷 宪

节选

盖天保亦应为东夷盖氏。据《魏书·孝文昭皇后高氏传》,“父飏,母盖氏,凡四男三女,皆生于东裔”。此盖氏为高丽著姓。《元和姓纂》云,“盖延,代居渔阳”。《魏书》中无一例盖氏人物是西来的,包括任城王云之母景穆太子盖太妃等。因此可以推测盖天保、盖兴国父子亦来自东土即“两燕”。[1][7]此盖氏不可能是《魏书·官氏志》所云“盖楼氏,后改为盖氏”的盖氏,[2][8]因为盖楼氏改盖氏是太和末的事,太和十六年的盖天保自不属代北盖楼氏。

《盖天保墓砖铭》考    

作者:殷 宪

关于盖氏人物,有几位女姓值得注意,一位是魏孝文帝昭皇后高氏母盖氏。《魏书》说,高颺妻盖氏“凡四男三女,皆生于东裔”,高皇后的高丽籍里已被史家证明,其母盖氏为高丽著姓无疑。第二位是景穆皇太子拓跋晃的椒房亦即任城王拓跋云之母盖太妃。北魏前期皇室姻亲主要是邻国公主及亡国后没入宫中的邻国王公女眷,尚未与中原著姓通婚。景穆太子的几位王妃和椒房,郁久闾氏出自柔然,尉迟氏为西部杂胡,刘(独孤)氏属匈奴,慕容氏为东部鲜卑,符合这种情况。其余两位椒房阳氏、盖氏亦不会是中原望族,应是北魏道武帝、太武帝灭两燕时掳入的东夷著姓女子。另外,据《北周书·杨忠传》,入周后,追封杨忠“母盖氏为北海郡君”,杨忠是隋文帝杨坚之父,盖氏即文帝祖母。我已在《从北魏王礼斑妻舆砖、王斑残砖说到太和辽东政治圈》一文中考证了冒为汉太尉杨震之后且自云弘农华阴人的杨播一族“辽东别部、冯燕故臣”的真实身份,同样指为“仕燕为北平太守”的“汉太尉(杨)震八代孙(杨)铉”的“弘农郡华阴人”,也属这种情况。《隋书·高祖杨坚纪》说,杨铉以冯燕北平太守入魏,其子杨元寿做了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祖父杨祯是辽东人,亦即所谓徒何、高丽杂夷,那么,杨祯妻、文帝祖母盖氏自然也应是东夷人了。

此外,《陕西新发现的高句丽人、新罗人遗迹》

作者:金宪镛 李健超

中记载

高句丽有盖氏,《魏书》卷一三《孝文昭皇后高氏传》“司徒公肇之妹也。父 ,母盖氏。凡四男三女,皆生于东裔。高祖初,乃举室西归。”同书卷八三《高肇传》“文昭皇后之兄也。自云本渤海脩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高丽,父 ,字法 ,高祖初……入国。……肇出自夷土,时论轻之。”由此得知高氏出自高丽,盖氏与夫同时归魏,盖氏亦可能为高丽人。唐初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或云盖金即是一例。

东裔:东方边远地区。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 徐方 ,地夺於 吕布 ,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公孙渊 承籍父兄,世居东裔。”

所以,东裔不一定是东夷。

“那么,杨祯妻、文帝祖母盖氏自然也应是东夷人了”

这纯粹是猜测。丈夫是东夷人,妻子就一定是东夷人?这钟理论,是不能使人年信服的。

 

“肇出自夷土”他祖上不一定是夷人。“,时论轻之”,时论论的是高肇,不是他的祖先。

人家自己说自己是渤海高氏,别人非要说人家是东夷人。

“盖氏亦可能为高丽人”大家看看,这纯粹是推测,是主观臆断。

“唐初高丽的莫离支盖苏文或云盖金即是一例。”盖苏文姓渊,这基本推不翻,怎么还说他姓盖。

我们再说说东汉末年以后的人口大迁徙。

《东汉东北汉族人口的发展变化》一文中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今徐州)的黄淮平原上,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

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北上的汉族人口,不仅定居在东北郡县里,而且还进入乌桓、鲜卑和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地区。

而高句丽则采取较宽松的政策,人口多者辟出特定地域,予以国《史记·高句丽纪》“自治”。至东汉末,高句丽利用拓疆、俘虏、招诱等手段容纳的汉族人口已有数十万。

吉林省乡土教材《家乡》一书记载:

高句丽出现在西汉,是东北的濊貊族系的一支,和后来朝鲜的高丽不是一个概念。七世纪中期,高句丽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契丹人、高句丽人、百济人等。高句丽族人有86万左右。也就是说之占四分之一左右。

我想说的是:

高句丽中这数十万汉人中,谁能说清其中有没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北海郡或者渔阳盖氏的后人。如果有,谁又能说清陕西的高句丽盖氏是谁的后代。

“其母盖氏为高丽著姓无疑”这句话说的非常肯定。但是有没有论据。说明有些学者,把可能的事情说成真正的事实了。

“盖氏亦不会是中原望族”这句话倒是真话,但不是中原望族,不等于就是高句丽望族。只能说明他们当时是生活在东裔,后来入魏,并不能说明其它问题。

所以我说证据不足。


 

 

 

 

 


分享按钮